1994 年,万维网从学术界的阴影中走出,出现在了每个人的屏幕上。特别是 1994 年 12 月的第二个星期的后半周,这三天充满了事件。
12 月 14 日,星期三,万维网联盟的成员聚集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一张桌子旁。大约有二十多人参加了会议,来自主要科技公司、浏览器制造商和基于网络的初创公司的代表。他们聚在一起讨论网络的开放标准。
如果制定得当,标准就会设定一个技术航标。具有竞争利益和优先级的公司可以围绕一套共同商定的文档进行方向定位,这些文档描述了技术的工作方式。对共享标准达成共识可以创建互操作性;竞争发生在用户体验而不是技术基础设施上。
早在 1992 年,万维网联盟(或更常称为 W3C)就已经在万维网创建者蒂姆·伯纳斯-李爵士的脑海中。他与轮换的专家和顾问谈论过一个关于网络技术的官方标准机构。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实验室很快成为了他最热情的盟友。经过多年的努力,伯纳斯-李于 1994 年 10 月辞去了在欧洲核子研究组织的工作,在麻省理工学院领导该联盟。他没有打算成为一个独裁者。他对网络的发展方向有强烈的意见,但他仍然更喜欢倾听。

在议程上——在经过一些基本的介绍后,桌子被清理干净——是一长串需要解决的管理细节。联盟的角色、运作方式以及其对更广泛网络的责任,在会议开始时只不过是草草勾勒出来的。与会者们逐一讨论了清单上的内容。到会议结束时,小组成员感到确信网络标准的未来是清晰的。
第二天,12 月 15 日,吉姆·克拉克和马克·安德森宣布了最近更名为 Netscape Navigator 1.0 版。它已经发布了几个月的测试版,但星期四标志着更广泛的发布。为了争夺不断增长的市场,它最初是免费赠送的。几个月后,在 1.1 版发布后,Netscape 将被迫收回这一做法。无论如何,这款浏览器在商业和技术上都取得了成功,改进了之前浏览器在速度、可用性和功能方面的表现。
12 月 16 日,星期五,W3C 遭遇了第一次挫折。伯纳斯-李从未打算让麻省理工学院成为该联盟的唯一地点。他计划让欧洲核子研究组织(万维网的诞生地,也是一些最伟大倡导者的所在地)成为该组织的欧洲主机。然而,12 月 16 日,欧洲核子研究组织批准了其大型强子对撞机的巨额预算,迫使他们改变了优先事项。重新调整的预算几乎没有为不直接有助于粒子物理学核心项目的超文本互联网实验留出空间。
欧洲核子研究组织将不再是 W3C 的欧洲主机。但并非一切皆失。几个月后,W3C 在法国的国家信息与自动化研究所 (INRIA) 建立了机构。到 1996 年,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的第三个站点也将建立。
这并非特例,W3C 遭遇的挫折和克服的困难远不止此。
1999 年,伯纳斯-李在一本名为《编织网络》的书中出版了关于万维网创建的自传体叙述。这是一部简洁而翔实的历史,快速回顾了万维网第一个十年的主要里程碑。在整本书中,他经常回到 W3C 的主题。
他首先将万维网联盟定位为妥协问题。“我越来越清楚,运行联盟将始终是一项平衡行为,需要在尽可能保持开放和满足技术飞速发展所需的速度之间取得平衡。”在共享兼容性和越来越短的浏览器发布周期之间取得平衡将成为 W3C 的主要目标。
他承认,网络标准是在紧张关系中蓬勃发展的。标准是在分歧和来之不易的协议中发展起来的。在回忆 W3C 创建之前的某个时期,伯纳斯-李指出标准制定过程反映了网络的结构。“我突然意识到,这些紧张关系将使联盟成为网络状和树状社会结构的相对优点的试金石,”他写道,“我渴望开始这个实验。”然而,一个诞生于妥协并由紧张关系定义的万维网联盟并非伯纳斯-李的最初计划。
1992 年 3 月,伯纳斯-李飞往圣地亚哥参加互联网工程任务组 (IETF) 的会议。IETF 成立于 1986 年,制定互联网标准,范围从网络到路由到 DNS。IETF 标准不可强制执行,完全自愿遵守。它们不受任何世界政府的批准,也不受任何规定的约束。没有任何实体有义务使用它们。相反,IETF 依赖于一个简单的概念:互操作性对每个人都有利。这足以维持该组织几十年。
由于一切都是自愿的,因此 IETF 由一套错综复杂的规则和仪式化的流程管理,这些流程可能难以理解。虽然任何人都可以加入(用它自己的话说,它“没有成员,也没有会费”),但它没有正式的成员资格。每个人都是志愿者,没有人得到报酬。该小组每年在不同的地点举行三次面对面会议。
IETF 遵循一项称为粗略共识(并且,通常情况下,运行代码)的原则。与其进行正式的投票程序,不如说有争议的提案需要达成某种协议,即技术工作组中的大多数成员(如果不是全部)都同意。工作组成员决定何时达成粗略共识,其标准每年和每个小组都不同。在某些情况下,IETF 会求助于哼唱来了解房间的“温度”。“例如,当我们举行面对面会议时……有时主席会要求每一方对某个特定问题哼唱,表示‘赞成’或‘反对’。”
正是在这些特立独行的规则的背景下,伯纳斯-李于 1992 年 3 月第一次来到 IETF。他希望为万维网的主要技术(HTTP、HTML 和 URI(后来通过 IETF 更名为 URL))中的每一个建立一个工作组。3 月份,他被告知需要参加另一次会议(6 月份的会议),才能正式提出工作组的建议。在 1993 年年底前后,在他开始一年半后,他说服 IETF 建立了这三个工作组。
粗略共识的过程可能很慢。相比之下,万维网重新定义了“快”的含义。新一代浏览器几个月而不是几年就会发布。这还是在 Netscape 和微软介入之前。
万维网的发展已经超出了伯纳斯-李的影响范围。内联图像(也许是万维网取得成功的最主要原因)是大学实验室地下室深夜在零食和苏打水之间进行的头脑风暴的结果。伯纳斯-李和其他所有人一样,是在马克·安德森将其发布到 www-talk 邮件列表中时才了解到这件事的。
紧张。伯纳斯-李知道它会到来。例如,他希望图像可以得到不同的处理(“1993 年夏天,蒂姆因为我在东西中添加了图像而把我训斥了一顿,”安德森后来说道),但万维网不是他的。它不属于任何人。他就是这么设计的。
凭借其所有规则和仪式,IETF 似乎并不适合网络标准。在大学和研究实验室的私下讨论中,伯纳斯-李开始探索一条新路。类似于一个万维网利益相关者联盟——由创建浏览器、网站和软件的公司组成——可以聚在一起为自己达成粗略共识。到 1993 年底,他关于 W3C 的工作已经开始了。
戴夫·拉格特,惠普的一位经验丰富的研究员,对万维网有不同的看法。他不是来自学术界,也不是在开发浏览器(至少当时还没有)。他几乎本能地理解了万维网作为商业软件的实用性。与其说它像一个数字电话簿,不如说它更像苹果大获成功的 Hypercard 应用程序。
拉格特无法说服他的老板相信万维网的前景,于是他利用惠普允许员工投入 10% 的时间进行独立研究的机会,开始研究万维网。他扎根于社区,是 www-talk 邮件列表的活跃成员,并且经常参加 IETF 会议。1992 年秋季,他有机会在欧洲核子研究组织拜访伯纳斯-李。

大约在这个时候,他遇到了尤里·鲁宾斯基,一位标准通用标记语言 (SGML) 的热情倡导者,HTML 最初就是基于这种语言。鲁宾斯基认为,可以通过更严格地遵守 SGML 标准来解决 HTML 的局限性。他开始了一场将 SGML 引入万维网的运动。拉格特同意——但在某种程度上。他还没有准备好与 HTML 断绝关系。
每次 Mosaic 发布新版本,或者发布新的浏览器,原始 HTML 规范与现实世界的网络之间的差距就会扩大。拉格特认为需要更全面地记录 HTML。他开始着手改进版本的 HTML,以及一个演示其功能的浏览器。它的工作标题是 HTML+。
拉格特的工作很快开始影响他的家庭生活。他大部分晚上都“坐在一台占据餐桌很大一部分的大型电脑前,电脑略微粘乎乎的表面上放着纸张、蜡笔、乐高积木和孩子们吃剩的饼干碎片。”经过大约一年的不眠不休的工作,拉格特在 1993 年 11 月准备了一个 HTML+ 版本。他对该语言的改进远非肤浅。他设法添加了所有已经进入浏览器的小功能:表格、带标题和图表的图像以及高级表单。
几个月后,在 1994 年 5 月,开发人员和网络爱好者从世界各地来到一些与会者半开玩笑地称之为“网络伍德斯托克”的活动,这是由欧洲核子研究组织员工和网络先驱罗伯特·卡利亚组织的第一次正式网络会议。在 800 名渴望参加的人中,日内瓦的空间只能容纳 350 人。许多人都是第一次见面。“每个人都在大厅里走动,”网络历史学家马克·韦伯后来描述道,“都兴奋于与那些以前只是电子邮件或 www-talk [sic] 邮件列表上的名字的人面对面相遇。”

它出现在万维网即将普及的时刻。Mosaic团队的任何人都没有成功举办(他们自己的竞争性会议在几个月后举行),但已经有关于Mosaic校友Marc Andresseen的新商业浏览器的传言,该浏览器后来被称为Netscape Navigator。与此同时,Mosaic已开始将其浏览器许可用于商业用途。雅虎的早期版本呈指数级增长,越来越多的出版物,如GNN、Wired、《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纷纷上线。
另一方面,IETF的进展一直缓慢。它过于细致,过于精确。与此同时,像Mosaic这样的浏览器开始添加任何他们想要的东西——尤其是在HTML中。Mosaic支持的标签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找不到,网站创建者被迫在尖端技术和与其他浏览器的兼容性之间做出选择。许多人选择了前者。
HTML+是本次大会上讨论最多的主题。但另一个亮点是,当Dan Connolly——一位年轻的,“红头发,海军风格的德克萨斯人”,在超级计算机制造商Convex工作——登上舞台时。他发表了题为“互操作性:为什么每个人都会获益”的演讲。后来,很大程度上由于这次演讲,Connolly被任命为IETF HTML工作组的主席。
在捕捉房间气氛的一个有先见之明的时刻,Connolly描述了一个HTML语言分裂的未来。当每个浏览器都试图通过实现自己的一套HTML标签来击败竞争对手时。他总结说,解决方案是一个能够以浏览器开发速度发展的HTML标准。
Ragget的HTML+为成为该标准提供了强有力的论据。它非常详尽,以近乎完美的细节描述了Mosaic等浏览器中使用的新HTML。“我一直都是极简主义者,你知道的,没有它也能完成,”Connolly后来说道,“另一方面,Raggett希望扩展所有内容。”两人达成了一项协议。Raggett将继续处理HTML+,而Connolly则专注于更窄范围的升级。
Connolly的版本很快就会成为HTML 2,在IETF经过一年的反复讨论和粗略的共识构建后,它成为一项正式标准。它没有HTML+那么详细,但Connolly能够正式记录浏览器多年来一直支持的功能。
Ragget的提案,更名为HTML 3,陷入了困境。为了适应不断扩展的网络,它继续增大规模。“就一篇150页长的草案达成共识,并且每个人都希望表达自己的意见,这至少可以说是乐观,”Raggett后来直截了当地说。但那时,Raggett已经在W3C工作,HTML 3很快将在那里成为现实。
伯纳斯-李也参加了在日内瓦举行的第一次万维网会议,并在闭幕式上发表了主题演讲。他没有具体提到W3C。相反,他专注于网络的作用。“出席会议的人们现在正在创建万维网,”他后来写道他的演讲,“因此,他们是唯一能够确保系统产生的内容适合一个合理和公平社会的人。”
1994年10月,他开始了自己为万维网创造更公平、更易访问的未来的工作。万维网联盟正式宣布成立。伯纳斯-李与少数员工一起加入——名单中包括Dave Raggett和Dan Connolly。两个月后,在1994年12月的第二周的后半段,W3C成员首次聚会。
在会议之前,伯纳斯-李对W3C的工作方式有一个粗略的草图。任何公司或组织只要支付会员费,都可以加入,会员费采用与公司规模相关的分级定价结构。成员组织将派代表参加W3C会议,为创建标准的过程提供意见。通过将W3C的程序限制在付费会员,伯纳斯-李希望将对话的重点和范围集中在网络技术的现实世界实施上。
然而,尽管会员资格是封闭的,但W3C尽可能地公开运作。会议记录和文档对公众开放。作为新标准实验的一部分编写的任何代码都可以免费下载。
W3C成员聚集在麻省理工学院,接下来必须决定其标准的工作方式。他们决定了一个几乎不低于粗略共识的过程。虽然它们通常被称为标准,但W3C并没有为网络创建正式的标准。W3C创建的技术规范在其最终形式中被称为建议。
它们实际上是提案。它们详细概述了技术的工作原理。但它们留下了足够的空间,以便浏览器确切地确定实现方式。“W3C的目标是确保万维网的可解释性,从长远来看这是现实的,”W3C前通讯主管Sally Khudairi曾这样描述,“但从短期来看,我们不会充当网络警察来执行合规性……我们无法强迫成员实施某些东西。”
初步草案在W3C及其成员之间形成了一个反馈回路。它们为网络技术提供了指导,但即使规范正在起草过程中,浏览器也开始引入它们,并且鼓励开发人员尝试使用它们。每次发现问题时,草案就会被修订,直到达成足够的共识。此时,草案将成为建议。
总会存在紧张关系,伯纳斯-李对此非常清楚。诀窍不是试图抵制它,而是创建一个将其变成资产的过程。这就是建议的预期效果。
1995年底,IETF HTML工作组被新成立的W3C HTML编辑审查委员会取代。HTML 3.2将是第一个完全由W3C发布的HTML版本,主要基于Ragget的HTML+。
在1997年,这一年是网络开发中的一年,浏览器脱离了W3C仍然很新的建议。微软和网景开始发布一套新的功能,这些功能与商定的标准分开且独立。他们甚至为它们起了个名字。他们称之为动态HTML,或DHTML。他们几乎将网络一分为二。
DHTML最初受到称赞。动态意味着流畅。从HTML最初的惰性状态的自然演变。换句话说,网络活跃起来。
1997年《连线》杂志的一篇特写吹捧其功能,将DHTML称为“网络向导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魔杖”。在其对这项新技术的热情中,它小幅说明“微软和网景,值得称赞的是,他们与标准机构合作”,特别是在引入层叠样式表(CSS)方面,但大多数功能都是在“不太考虑兼容性的情况下”添加的。
实际情况是,使用DHTML需要针对一个或另一个浏览器,即网景或Internet Explorer。一些开发人员选择简单地选择一条路径,在他们网站的底部贴上一个横幅,显示“最佳浏览方式…”一个或另一个浏览器。其他人则完全忽略了这项技术,希望避免其复杂的复杂性。
当然,浏览器有自己的理由。开发人员和用户要求在官方HTML规范中未包含的功能。正如一位微软代表所说,“为了将新技术推入标准机构,必须继续创新……我对我客户负责,网景的人也一样。”
更具活力的网络并不是一件坏事,但支离破碎的网络是不可持续的。对于一些开发人员来说,这将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发布HTML 3.2之后,以及浏览器的快速发展,HTML编辑审查委员会被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被赋予了独立的责任领域,以便独立于其他部分取得进展。

劳伦·伍德博士成为文档对象模型工作组的主席。伍德是一位前理论核物理学家,是SoftQuad的产品技术总监,该公司由SGML倡导者Yuri Rubinsky创立。在那里,她帮助开发了HoTMetaL HTML编辑器。DOM规范为浏览器实现动态HTML创建了一种标准化的方法。“你需要一种方法将你的数据和你的程序联系起来,”伍德这样描述道,“而文档对象模型就是这种粘合剂。”她对文档对象模型以及后来的XML的工作,对网络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层叠样式表工作组由克里斯·利利担任主席。利利拥有计算机图形学背景,是曼彻斯特大学计算机图形学部门的教师和专家。利利曾在IETF参与HTML 2规范以及便携式网络图形(PNG)规范的工作,但这将是他第一次担任工作组主席。
CSS在1997年仍然是一个相对较新的事物。它已经开发多年,但尚未发布主要版本。利利将与CSS的创建者——霍肯·利和伯特·博斯合作,创建第一个CSS标准。
最后一个工作组是HTML,由丹·康诺利继续担任主席,延续他在IETF的职位。康诺利几乎与伯纳斯-李一样久地参与网络。他是1991年10月在伯纳斯-李在圣安东尼奥的一个超文本会议上向一小群不感兴趣的人演示网络时观看的人之一。事实上,正是在那次会议上,他第一次遇到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女人。
回到家后,他尝试使用网络。一个月后,他给伯纳斯-李发了一条消息。只有三个词:“你需要一个DTD。”
当伯纳斯-李开发HTML语言时,他借鉴了其前身SGML的约定。IBM在20世纪70年代初开发了通用标记语言(GML),以便于打字员创建格式化的书籍和报告。然而,它很快就失控了,因为人们会走捷径并使用他们想要的任何版本的标签。
这时,他们开发了文档类型定义,或者像康诺利所说的那样,一个DTD。DTD是在GML中添加“S”(标准化)的原因。使用SGML,你可以为你的数据、其方案和结构创建一组标准化的指令,以帮助计算机理解如何解释它。这些指令是一个文档类型定义。
从版本2开始,康诺利向HTML添加了一个类型定义。它将语言限制为一组较小的约定标签。在实践中,浏览器将其视为一个宽松的定义,继续实现他们自己的DHTML功能和标签。但这只是第一步。
1997年,现在位于W3C内部的HTML工作组开始着手HTML的第四次迭代。它扩展了语言,在规范中添加了更高级的功能、复杂的表格和表单、更好的可访问性以及与CSS更明确的关系。但它也使HTML从单个模式分离成三个不同的文档类型定义供浏览器采用。
第一种,Frameset,通常不使用。第二种,Transitional,是为了包含过去的错误。它扩展了HTML的一个更大的子集,其中包含浏览器多年来使用的非标准的、表现性的HTML,例如<font>
和<center>
。这被设置为浏览器的默认值。
第三个DTD被称为Strict。在Strict定义下,HTML被精简到仅包含其标准的、非表现性的特性。它去除了Netscape和Microsoft引入的所有独特标签,只保留了结构化元素。如果您今天使用HTML,它很可能借鉴了相同的标签基础。
Strict定义划清了界限。它表明,这就是HTML。它最终为开发者提供了一种方法,使他们能够编写一次代码,并在所有浏览器中都能使用。
在1998年8月的《计算机世界》杂志上——夹在关于即将到来的Y2K灾难、万维网上计费的巨大潜力以及对微软的反垄断担忧等大型特写之间——有一个小小的公告。它的标题是:“浏览器标准成为目标”。它是关于一个新的网络开发者草根组织的创建,旨在为浏览器带来网络标准支持。它被称为网络标准项目。
该项目的共同创建者格伦·戴维斯在公告中被引用。“问题在于,随着每一代浏览器的出现,浏览器制造商在标准支持方面都越来越偏离。”多年来,开发者被迫为不同的浏览器编写不同的代码,他们终于受够了。邮件列表中的一些随意的对话演变成了一场完全成熟的运动。在发布时,已经有450名开发者和设计师报名参加。
戴维斯并非网络新手,他了解网络面临的挑战。他第一次接触网络可以追溯到1994年,就在Mosaic首次引入内联图像之后,当时他创建了网站Cool Site of the Day。每天,他都会展示一个来自有趣、前卫或实验性网站的主页。对于当时规模仍然很小的网页设计师群体来说,它立刻就火了。
除了戴维斯认为值得推荐的网站之外,没有其他标准。“我一直在寻找突破界限的事物,”这是他后来对其的定义。戴维斯帮助重新定义了早期网络的期望,使用“酷”作为代名词来涵盖多种可能性。《Dot-com Design》的作者、媒体教授**梅根·安克森指出“这种‘酷网站’生态系统暗示了网络能够实现的范围之广:它的时间和空间错位、它与主流媒体的区别和延伸、它作为自我出版工具的承诺,以及个人、平凡和非凡的不可思议的融合。”有一段时间,戴维斯是网络上“酷”的仲裁者。
随着时间的推移,戴维斯将自己的网站改名为Project Cool,这是一个创建网站的资源。在DHTML时代,戴维斯的Project Cool教程提供了构建网页的建设性和实用技术。而且,他的许多文章都致力于解释如何编写可在Netscape Navigator和Microsoft的Internet Explorer中使用的代码。最终,他和许多其他人一样,都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1997年底,Netscape和Microsoft都发布了其4.0浏览器,但标准支持参差不齐。已经很清楚,即将发布的5.0版本计划进一步依赖不平衡且自相矛盾的DHTML扩展。
戴维斯已经失去了耐心,他与乔治·奥尔森和杰弗里·泽尔德曼一起创建了一个邮件列表。这个列表最初只有24个人,但很快便获得了支持。网络标准项目,即WaSP,于1998年8月从该列表中正式启动。它最初有几百名成员,并在《计算机世界》等杂志上发布了公告。几个月内,它将拥有数万名成员。

WaSP的策略是推动浏览器——公开和私下地——支持网络标准。WaSP并非一个夸张的名字。“W3C推荐标准,但不能强制执行,”泽尔德曼曾这样描述该组织的策略,“当然,它也不会因为不遵守标准而公开发脾气。所以我们做了这项工作。”
泽尔德曼是一位著名的设计师和标准倡导者,他对网络开发者有着持久的影响。他后来在WaSP最具影响力的几年里担任了负责人。他的网站和邮件列表A List Apart,成为了关心网络标准和使用最新网络技术的开发者的聚集地。
WaSP在其十多年的任期内数次改变了重点。他们推动浏览器更好地利用HTML和CSS。他们教开发者如何编写基于标准的代码。他们倡导更强的可访问性和开箱即用的支持标准的工具。
但他们的使命,在发布的第一天发布到他们的网站上,从未动摇。“我们的目标是支持这些核心标准,并鼓励浏览器制造商也这样做,从而确保所有人简单、经济地访问Web技术。”
WaSP在早期的一些场合成功地完成了他们的使命。一些浏览器,特别是Opera,从一开始就内置了标准;WaSP称赞了他们的努力。但是,占据了大部分网络使用量的两款浏览器——Internet Explorer和Netscape Navigator——还需要一些改进。
1998年,Netscape以40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了AOL,但这不足以与微软竞争。在发布Netscape 4.0之后,他们加倍押注于大胆的策略,选择将整个浏览器的代码作为开源软件在Mozilla项目下发布。普通消费者可以免费下载;鼓励程序员直接贡献代码。
社区成员很快在Mozilla中发现了一些东西。它有一个新的渲染引擎,通常被称为Gecko。与Netscape 5的计划版本(充其量只有零星的标准支持)不同,Gecko支持HTML 4和CSS的相当完整版本。
WaSP将他们强大的成员力量转移到推动Netscape在其下一个主要版本中包含Gecko的任务上。WaSP的一种常见策略被称为“阻挠”。其中一些成员在HotWired和CNet等出版物工作。WaSP会协调多个媒体同时发表文章,例如,批评Netscape在面对Gecko这种完全合理的解决方案时忽视标准。通过这样做,他们通常能够至少吸引一个新闻周期。
WaSP也采取了更直接的行动。要求成员向浏览器发送电子邮件,或签署请愿书,表明对标准的广泛支持。开发人员的巨大压力有时足以推动浏览器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部分由于WaSP的原因,Netscape同意将Gecko作为5.0版本的一部分。Netscape 5的测试版确实具有符合标准的HTML和CSS,但其他方面存在问题。发布需要数年时间。到那时,微软在浏览器市场上的统治地位将接近完成。
作为全球最大的科技公司之一,微软对草根压力更有抵抗力。当WaSP的实地策略针对这家科技巨头时,效果不佳。
但在微软内部,WaSP至少有一位忠实的追随者,开发者Tantek Çelik。从他从事网络职业以来,Çelik就一直不懈地为网络标准而战。他后来成为WaSP指导委员会成员,以及W3C多个工作组的代表,直接参与标准的制定工作。

Çelik在Internet Explorer for Mac内部领导了一个团队。尽管它与更为普遍的Windows版本在名称、品牌和一般功能上相同,但IE for Mac运行在单独的代码库上。在庞大的组织中,其他团队优先考虑其他事项,并且很少有人使用Mac浏览器,因此Çelik的团队基本上是独立运作的。
由于浏览器的方向主要由他决定,Çelik开始接触旧金山网络技术前沿的网页设计师。由于幸运的巧合,他与网络标准项目的几位成员取得了联系。他会与他们会面,并询问他们希望在Mac IE浏览器中看到什么。“答案是:更好的标准支持。”
他们帮助Çelik意识到,他在一个小众浏览器上的工作可能会产生影响。如果他能够支持W3C定义的标准,它可以作为设计师编写的代码的基线。换句话说,他们已经因为Windows版IE和Netscape中存在错误的标准而感到担忧。他们不需要再为Mac版IE担心了。
Çelik听到这些就足够了。当2000年发布Internet Explorer 5.0 for Mac时,它全面支持网络标准;包括HTML、PNG图像,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实现了新的层叠样式表(CSS)规范中最雄心勃勃的实现之一。
Windows版本要达到相同水平的支持还需要数年时间。即使在五年后,Çelik离开去搜索引擎Technorati工作之后,他们仍在追赶。
到千禧年结束时,W3C发现自己处于十字路口。他们回顾不久前的过去,发现它充满了对标准的支持争论——不兼容的浏览器各自为政。然后他们看向另一边,看到了他们高耸的未来。他们看到一个已经超越个人电脑限制的网络。一个很快将在电视、手机以及我们尚未设想过的设备上存在的网络,其范式也尚未发明。他们的过去和未来是不兼容的。因此,他们做出了反应。
尤里·鲁宾斯基在建立联系方面有着非凡的天赋。在他作为标准倡导者、开发人员以及大型软件公司高管的职业生涯中,他设法抽出时间,将网络上一些最有影响力的支持者联系起来。令人遗憾的是,鲁宾斯基于1996年英年早逝,但他的影响力不会很快被遗忘。他身上充满感染力的活力和说服力。他的朋友兼同事彼得·夏普在他去世后说,在“与了解尤里的各行各业的人交谈时,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尤里走进了他们的生活,永远地改变了他们。”
鲁宾斯基将自己的职业生涯奉献给了使技术更容易获取。他认为,如果没有公平的获取,技术就不值得构建。这激励了他所做的所有工作,包括他长期以来对SGML的倡导。
SGML是一种元语言,并且“您可以使用它为自己的目的构建自己的计算机语言。”如果您将文档交给计算机,SGML就是您可以向计算机提供如何理解该文档的指令的方式。它提供了一种标准化的方法来描述数据结构——它使用的标签以及预期出现的顺序。因此,数据的拥有权不会被锁定和定义在某个未知的级别,而是提供给每个人。
Rubinsky 相信这种普遍访问的理念,一个机器之间完美和谐地通信的世界,在它们之间传递数据集,这些数据结构化、有序且格式化,方便用户使用。他的公司 SoftQuad 开发了 SGML 的软件。他组织并参加了关于 SGML 的会议,并创建了 SGML Open,一个类似于 W3C 的联盟。“SGML 提供了一种国际标准化、供应商支持、多用途、独立的业务方式,” 他曾经这样描述道,“如果你今天没有使用它,明年你就会使用它。” 他几乎是对的。
他在网络方面也肩负着使命。HTML 实际上是基于 SGML 的,尽管它只使用了 SGML 的一小部分。Rubinsky 开始与 W3C 的成员(如 Berners-Lee 和 Raggett)进行对话,讨论将更全面的 SGML 版本引入网络。在他去世前,他甚至正在撰写一本名为《网络上的 SGML》的书籍。
在会议的走廊和邮件列表中,Rubinsky 利用其独特的劝说能力,将包括 Dan Connolly、Lauren Wood、Jon Bosak、James Clark、Tim Bray 等人在内的多人聚集在一起讨论这个话题。最终,这些对话转移到了 W3C。他们组建了一个正式的工作组,并在 1996 年 11 月正式宣布了可扩展标记语言 (XML),随后被确认为 W3C 推荐标准。该公告是在波士顿举行的年度 SGML 会议上发布的,该会议由一个 Rubinsky 担任董事会成员的组织举办。
XML 是 SGML,去除了一些内容,并重新命名和打包为一种网络语言。这意味着它的功能远远超出了 HTML 的能力,使开发人员能够使用完全唯一的标签定义自己的结构化数据(例如,食谱中的 <ingredients>
标签或文章中的 <author>
标签)。多年来,XML 已成为广泛使用的技术的支柱,例如 RSS 和 MathML,以及服务器级 API。
XML 对 HTML 的维护者很有吸引力,因为 HTML 开始感觉有点完整了。“当我们发布 HTML 4 时,该小组基本上就关闭了,” 当时 HTML 工作组主席 Steve Pemberton 描述了这种情况。“然而,六个月后,当 XML 运行起来时,人们提出了一个想法,也许应该有一个 HTML 的 XML 版本。” HTML 和 XML 的合并被称为 XHTML。一年之内,它成为了 W3C 的主要焦点。
1998 年起草的 XHTML 的第一个版本与 HTML 规范中已有的内容并没有太大区别。唯一的真正区别在于,它对作者有更严格的规则。但这种小小的限制为未来打开了新的可能性,XHTML 最初也受到称赞。Web 标准项目在其发布当天发布了一份新闻稿,称赞其功能,开发人员也开始使用更严格的标记规则,这与 Connolly 之前在文档类型定义方面的工作相一致。
XHTML 代表了一个具有更深层含义的网络。数据将由网络的创建者拥有。并且,计算机和程序员可以共同创建一个更互联且更易理解的网络。这种含义被标记为语义。语义网将成为 W3C 最大的愿望,他们将为此努力近十年。

随后的 XHTML 版本将引入更严格的规则,更加倚重 XML 的结构。2002 年发布的 XHTML 2.0 规范成为了该语言的先兆。它取消了与旧版 HTML 的向后兼容性,即使微软的 Internet Explorer(当时领先的浏览器,优势很大)拒绝支持它。“XHTML 2 是一个美丽的、具有哲学纯净度的规范,但与现实世界完全不符,” Bruce Lawson 说道,当时 Opera 的 HTML 布道者。
XHTML 并没有将标准统一在一个共同的旗帜下,反而因为主要浏览器拒绝完全实现它,而威胁到永久地分裂网络。需要一些大胆的举措才能将网络标准推向新的方向。但这还需要几年时间。
感谢音频版本 :)
档案馆中的所有帖子都有音频版本 (https://css-tricks.org.cn/category/history/),如果您更喜欢将其添加到您的播客应用程序中,还可以使用 RSS Feed (https://adactio.s3.amazonaws.com/audio/narration/web_history/podcast.xml)!
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我从事这项工作已经有多久了。从一开始。:oD
我在 90 年代后期开始接触网络,当时浏览器大战如火如荼,像 Jeffrey Zeldman 这样的通过 AListApart 闪耀光芒的人,点燃了网络标准的火焰。我几乎怀念那些日子(因为网络专业人士充满激情地据理力争或积极进攻 IE 对功能和用户的垄断),但我也看到了我们取得的进步,我很高兴我选择了这份工作。我几乎是与网络一起成长的。我为此感到自豪。